2015年9月至12月,交通部將對全國范圍內的干線公路養護和管理工作實施新一輪的檢查,業內稱之為國檢。五年一度的國檢一直是全國公路交通領域內覆蓋線路最長、動員范圍最廣、參加人員最多、影響范圍最大、意義最深遠的交通大檢查。
從“十五”到“十二五”的三個五年計劃之中,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不但史無前例,恐怕今后也很難被超越。在這個公路行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進行公路養護與管理大檢查不僅是對全國范圍內的干線公路養護和管理工作的總結與評估,也能為今后的公路養護和管理發展戰略提供思路和參考依據。
根據交通運輸部于2014年底發出的通知,此番檢查仍實行千分制考核方式,包括路況檢查和管理規范化檢查,全國干線公路均在檢查范圍內,地方各級公路管理機構和收費公路經營管理單位均為受檢對象。路況檢查將分別對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實施,高速公路需檢測路面平整度、路面破損率和路面車轍深度三項指標,普通干線公路需檢測路面平整度和路面破損率兩項指標。
管理規范化檢查的重點在于檢查各地對交通運輸部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和養護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程度等方面,主要內容包括綜合評價、養護管理、路政管理、收費管理、路網服務與應急、技術保障等。
檢查由交通運輸部負責統一組織,委托交通運輸部路網檢測與應急處置中心(簡稱路網中心)具體實施,采用多功能路況快速檢測車進行檢查。檢查時將由路網中心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確定路況檢測承擔單位,并對現場檢測和數據處理進行監督。路況檢測承擔單位主要負責檢測設備調配、校驗、現場檢測、安全保障、數據封存保管和數據處理等。受檢單位安排熟悉路況的工作人員負責路線引導、路段檢測簽字確認等工作。
2015年國檢將對《“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事業發展綱要》的落實情況進行全面考核,總結“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經驗成果。與上一次國檢相比,此次國檢路況檢查比重增加,從上次的60%提高到65%;增加了普通干線公路的平時成績,即將2012~2014年間普通干線公路的檢測成績加入成績單,而且平時成績占60%,高于國檢當年檢測成績所占的比重。這些變化旨在構建更安全、更暢通、更環保、更高效的公路交通服務網絡,體現了國家更加重視路面實際使用性能和公眾出行質量,凸顯“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的理念。
國檢的變化
國檢對于養護工作和國省干線公路養護水平提升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公路大檢查并非是一次單純的檢查評比活動,而是對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養護管理工作進行一次有效、廣泛、生動的調研,因此每次國檢的具體方案都會根據一個時期內的需要做出調整與改變。
與前兩次相比,2015年的國檢在檢查內容、檢查標準、檢查方式與方法乃至檢查的最終目的上都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在于:以前的檢查多是從行業內部的角度以路談路,單純通過公路的技術等級、路面狀況、路容路貌等宏觀印象來評價公路養護與管理的水平;而本次檢查是從公共事業發展需求的角度,重點檢查可以量化的路面平整度、破損率、車轍深度等指標,對評價公路使用者的駕乘感受更直接。此外,此次增加了平時成績,且所占比重較高,這對避免一些地區靠“突擊準備”加分的做法起到防范作用。具體而言,本次檢查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形式新穎,透明度更高。本次檢查采取公開招標確定路況檢測承擔方的方式,這種方式競爭性更強,擇優率更高,并能防止和克服壟斷,同時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避免招標活動中的不良行為。在周密有序的組織安排下,在全國公路大檢查的統一部署下,公開招標可以提高檢測質量和效率,控制檢測成本,求得節約和效率。
(2)方案科學,指標更明確。本次檢查分為路況檢查和管理規范化檢查兩部分,對考核指標最大限度地進行了量化,檢測設備統一標定,檢查路段隨機抽取,減少了人為因素,體現了公平、公正的評分原則。規定管理規范化檢查的子項目均有明確的檢查內容和評分標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新增了車轍深度這一指標,規定了使用多功能路況檢測車等設備,增加了平時成績,這些變化均有利于更加細致、高效地在檢查期限內把一個地區五年的公路養護管理情況科學、合理、真實地反映出來。
(3)覆蓋面廣,層次更分明。以往的檢查存在各地自由指定路線的現象,往往檢查的路段都是各地最好的路段,這種方式不可能真實客觀地反映當地的公路養護和管理水平;而隨機抽檢保證了檢查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各省的養護管理水平。在總成績中,路況得分所占的比重由60%提高至65%,規范化管理則由40%降低至35%。規范化管理重點檢查省級的法規建設和規范性文件,以及市縣的執行和落實情況,檢查標準明確詳盡,注重實效。
(4)方向明確,導向性更強。制定本次檢查標準的出發點是從公路使用者的角度來評價什么是合格滿意的公路服務、管理水平。明確了未來公路服務管理的發展方向,將大大促進公路行業的從業者在行使其職能時營造文明執法、文明服務的良好氛圍,建設服務者與使用者的和諧、人與車和諧、公路與自然和諧的公路交通環境。這種倡導“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基本服務理念,對今后的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
國檢中曾經出現過的問題
各地公路部門都非常重視全國公路大檢查,為了迎接檢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2005年國檢共有261名專業人員參加了干線公路檢查工作,共抽查了4.2萬公里國省干線公路的平整度,這一里程已超過繞地球一周的長度。6年之后,2011年的國檢對共計約6.3萬公里的普通干線公路和高速公路進行了路況檢查,里程之長更是令人瞠目。隨著近幾年公路里程的猛增,2015年的國檢工作量會更加浩大,如此海量的檢查,其投入的成本和資源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檢查對于各省的公路管理部門而言猶如一次統一考試,不論平日就下足了功夫的“優等生”,還是準備不夠充分的“普通生”,到檢查結束總得交出一份試卷,最終還會排出名次。正因為國檢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現象,尤其是一些地區為了應付檢查上演的變了味、走了樣的做法不斷引起管理者和許多業內人士的注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影響,將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業檢查所占比重過大,背離了檢查的宗旨。公路檢查的目的是要督促各地保證路況的良好,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這歸根結底是要看路況好不好,而不是比內業文件制作是否精益求精。整理的文件再好,軟件再先進,都不可能代替實際路況,路況好才是硬道理。在以往的評分里,內業文件檢查所占比重過大,導致迎檢單位想方設法提高內業文件的精美程度,把大量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內業文件的裝訂印刷上,與檢查的目的南轅北轍,謬之千里。
(2)檢查內容過細。為配合檢查而編制的檢查評比方案過于細致,細致到了繁瑣的地步,看不懂、記不住、操作難。如果按照方案的每個細則去檢查,全國幾百萬公里的公路根本無法在規定的時間段內檢查完。若采用抽查,那檢查結果必然具有偶然性。因此,許多地方對國檢并不認可,甚至給出“勞民傷財”的評價。不少人認為,目前公路行業面臨許多大問題,體制、機制、費稅改革等每一個問題都關乎公路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把精力用在解決行業發展的問題上,而不是僅僅著眼于平整度、好路率等具體數據上。
(3)不能完全反應地區的整體水平。以往有些地區的檢查路線是通過協商確定的,實際上是把每個地方最好的路段拿來檢查,最后形成的數據自然華麗,但這肯定不能代表整體服務水平。而一些資金不夠充裕的地區為了應付國檢,雖然缺乏養護資金,但國檢前貸款維修,把人力、財力、物力集中于幾條檢查線路上,致使其他線路管養水平反而不如以前,既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還會導致“好路更好、差路更差”的現象。此外,在檢查過程中,總會出現走形式、走過場的問題,反饋意見也是照著匯報材料念,這些做法不但浪費資金與人力,而且與檢查的目的背道而馳。
結語
國檢是對全國公路管理工作開展的一次階段性摸底與考察,是公路建設五年規劃管理工作相銜接的一個重要節點,它的作用和意義不僅僅是一次大范圍檢查、一個成績排名、一摞檢測報告,它對全面有效地促進全國范圍內的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為我國的筑養路機械制造行業帶來利好。更重要的是,通過幾個月的摸底,管理者從這個覆蓋全國的調研平臺中獲取對今后若干年公路養護管理工作進行指導所需要的素材。這些全面、系統、深入的材料與數據將有效地指導管理者制定出科學的管理調控方針與計劃。
因此可以說,雖然國檢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弊端,但在目前沒有其他更合適的考核方案出爐前,其依然有必要進行,且無法被取代。
(摘編自《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雜志)